S99.初代教会,末代教会
平安,我们继续我们的救恩的历史,救恩的历史,就是耶稣的历史,耶稣的名就是,耶和华是救恩。他是我们的救恩。
在上一篇的内容里,我们讨论了天国国债的事情。在这个世界与那个世界之间,唯一的联系,就是我们的信息。我们不可能带任何物质到那个世界去,我们能带过去的,就是我们的思想,我们的名字,我们的信息,仅此而已。
在现代社会,思想,被认为是大脑所附带的。也就是说,大脑没了,思想就没了。这就相当于,手机没了,里面的信息也就没了。这是理所当然的,手机都没了,里面的信息,当然也只能是没了。
然而,慢慢的,我们发现了一件新的事情,就是,我们可以转移信息。我们可以把旧手机的信息,转移到新手机。也就是说,手机没了,信息还能保留。身体都没了,信息,却能得以保留。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。而且,这种不可思议的保留,一般来说,是通过不可见的方式,也就是,通过电磁波,来进行保留的。这种保留本身,就是不可思议的,但,这种保留的方式,更是以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方式来进行的,这更加的不可思议了。
关于我们的灵魂的保留,我们目前能理解的方式,就相当于以上所讲的例子,就是关于机器信息的保留。机器要销毁,但信息能保留,因此,这就只是相当于换一个壳子而已。或者说,给我们的信息,换一个地方住。
我们这肉体,正是被描述为我们灵魂的所住之处。我们将来也要换一个地方住,把我们的信息,换到新的身体里面。那时,我们原来的身体虽然毁灭,但我们却得以住进新的身体里面。
我们能带过去的,只有我们的信息,没有任何的物质。所以,我们在世上的活动的中心,就是信息。
我们的宗教活动,不是吃吃喝喝的活动,而是关于信息的活动。也就是,关于我们思想的改造的活动。我们的整个宗教,都是为了思想,为了信息,为了那能带过去的东西。
由此,财富的转移,就在信息上成为了可能。我们所谓的财富,在本质上,也就是信息。现代社会的货币,甚至连打印出来都没有必要,就是记录的一个数字信息,仅此而已。因此,上帝若加给我们他的财富的信息,那我们在他面前,就得到了财富。他加给我们他的信息,我们就增加了在他里面的财富。
这,正是把我们的财富转移到他的国度的方式。就是以我们短暂的生命,换取他那永生的话语。他的财富,他的信息,那也是他自己,就是那永生的话语。拥有他的人,就是他的祭司们,也就是,他所选择的人。他所选择的人,会认识他,拥有他。因为,那话语,就是他。他,是属于那些祭司们的。
民数记 18-20 耶和华对亚伦说:“你在以色列人的境内不可有产业,在他们中间也不可有份。我就是你的份,是你的产业。”
耶和华是属于那些祭司们的,而这,也正是祭司们的工作,祭司们的产业。他的祭司在这地上无份无业,那么,他们拥有的是什么呢?就是他,那话语。
申命记 17-18 他登了国位,就要将祭司利未人面前的这律法书,为自己抄录一本,
王登了国位,就可以得到一本律法书。从哪里得到的呢?从祭司利未人面前得到的。祭司利未人,他们在这地上无份无业,因为,耶和华是他们的产业。这在表现形式上,就是说:他们没有产业,但,那律法书是属于他们的。
纵观历史,那律法书确实是属于他们的。那律法书由他们写成,由他们保存,由他们抄录,由他们整理,由他们通达。文士,这抄录律法教导律法的职业,正是出于利未人。比如我们所熟知的以斯拉,就是这样的一个文士。
以斯拉记 7-11 祭司以斯拉是通达耶和华诫命和赐以色列之律例的文士。
祭司以斯拉,正是这样的一个文士。没有别的产业,但,耶和华是他们的产业,那话语是他们的产业。
当那话语成为肉身的时候,那话语作为他们产业的事情,更加明显了起来。那话语摆在那里,看似谁都能靠近,但其实,只属于他的门徒们。
马太福音 13-10 门徒进前来,问耶稣说:“对众人讲话为什么用比喻呢?”
马太福音 13-11 耶稣回答说:“因为天国的奥秘,只叫你们知道,不叫他们知道。
那话语成为了肉身,仍然是,只属于他所拣选的门徒们。也就是那些贫穷人。因为想要作他的门徒,想要得到他,就得撇下这世界的所有一切。正像他曾经对大祭司亚伦的要求一样,耶和华是他的产业,他在这地上,就不可有产业。由此也向我们证明了,那肉体,确实,就是那话语所成为的肉体。一模一样,完全一样。
因为耶和华是他们的产业,因为那话语是他们的产业,所以,怜悯他们,就成为了借给耶和华的事情。也就相当于购买了天国的国债。
财富的转移,就是这样的一种方式,通过怜悯那些贫穷人,来借给他们的国王,购买他们国家的国债。然后,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偿还了。
那个国家的人,在这个世界,被称为寄居的,被称为客旅的事情,也就能更容易理解了。因为他们不是这个世界的,不是这个国家的,但,暂时住在了这个世界,因此,他们是寄居的,是客旅。他们在这个世界没有产业,因为,他们是寄居的,是客旅,仅此而已。
那些寄居的,那些客旅,他们是那个世界的人,但,他们暂时寄宿在这个世界作为客旅,因此,在这个世界没有产业的他们,就给予了其他的人怜悯他们的机会。耶和华神是祭司的产业,祭司没有这地上的产业,因此,其他的以色列人,就可以通过怜悯那些贫穷人,来奉献给耶和华。或者说,以奉献给耶和华的,来怜悯那些贫穷人。
这在一开始是正常的。奉献给耶和华,就是怜悯那些贫穷人。因为圣殿就是他们管理的。但后来,圣殿成了贼窝了。因此,大祭司耶稣和他的门徒所得到的周济,都是人直接供给的,而不是通过圣殿。
路加福音 8-3 又有希律的家宰苦撒的妻子约亚拿,并苏撒拿,和好些别的妇女,都是用自己的财物供给耶稣和门徒。
人奉献给耶和华的,也正是祭司们可以吃用的。但后来,人奉献给圣殿,不能再通过圣殿让这些祭司们吃用了。因为圣殿成了贼窝。但在一开始,奉献给圣殿,就是给这些祭司们吃用的。
申命记 18-1 “祭司利未人和利未全支派,必在以色列中无份无业,他们所吃用的,就是献给耶和华的火祭和一切所捐的。
在一开始,那些无份无业的祭司们所吃用的,就是人们所奉献给耶和华的。也就是,人们奉献给耶和华的,就是给他们所吃用的。周济他们,就是奉献给耶和华。也被称为借给耶和华。
但后来,圣殿的掌控者们,不再是那些一无所有的祭司们,反而,圣殿成了贼窝,被那些追求金钱的盗贼掌控了。因此,耶稣作为更尊贵的大祭司,没有从圣殿得到任何吃的用的,因为那并不是圣殿,而是贼窝。耶稣作为神的大祭司,当然不应该从贼窝里得到吃的用的。
怜悯无份无业的祭司们,是借给耶和华,是奉献给耶和华。但在以前,还有一种奉献的方式,就是直接烧掉奉献给耶和华。这也是一种奉献的方式,关键的,是心灵。神是灵,他只看我们的心灵。
因此,就算是贼窝,也可以大胆的奉献,只要心向着耶和华,就能达到耶和华的面前。耶和华只看人的内心。因此,只要心向着耶和华,直接烧掉,也是奉献给他。
直接烧掉,也是奉献给他,也是借给了他,而他,必偿还。他偿还什么呢?就是那个世界的财富。那个世界的财富是什么呢?就是他,耶和华。
耶和华对亚伯拉罕说:我是你的盾牌,是你大大的赏赐。耶和华又对亚伦说:我是你的产业,是你的份。这在表现上是什么呢?耶和华看不见摸不着的,怎么才能以耶和华作为赏赐,以耶和华作为产业呢?那话语,就是他。
利未人以耶和华为产业,以耶和华为他们的份,表现的形式,就是,那律法书,是他们的产业。王登了国位,才可以从他们面前得到一本律法书。
伴随着打印机的诞生,我们现在已经可以做到人手一本律法书了。那么,这就是我们的产业,这就是我们的基业。也就是,我们的财富。然而,我们已经论证过,这财富,只是存款而已,我们有,却不一定能取出来。很多人的这本存款,放到发霉生锈,还没有取出来什么有价值的东西。其实,这是因为,那财富,占据着主动权。他要给谁,谁才能得到。
我们能带到那个国家的,也就是我们对这话语的认识。当我们死了之后,这个世界的一切所有,和我们再也没有任何的联系。我们能带过去的,就是我们的信息,那其中的财富,就是对那话语的认识。
认识的关系,正是夫妻的关系。当亚当认识夏娃的时候,他们就是夫妻的关系。当天使来到所多玛的时候,那些所多玛的人想要认识天使,就是想要和天使发生那关系。而我们,要认识神。因为我们和他,是夫妻的关系。
认识的关系,正是夫妻的关系。我们不能认识别的神,原因也正是在此,我们不能和别的神有夫妻的关系。
认识神,这是一种美好的夫妻的关系。我们要认识他,他也要我们认识他,因为我们和他,正是夫妻的关系。如果不是夫妻的关系,还想要认识,这就是强奸了。这正是所多玛人对天使所做的事情。
认识神,就是拥有神,得到神。在我们能理解的表现上,就是说:我们认识了那话语,就明白了那话语,也就是,得到了那话语,拥有了那话语。这,就是以他作为财富的事情。
我们以他作为财富,也是以他作为丈夫。认识他,也正是与他所发生的夫妻的关系。如果不是爱他的人,还非要认识他,那简直就是在强奸。这世界的人对那话语的认识,就是在强奸那话语。他们实在太可恨了。那话语通过网络,来到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,却被这个世界的人强奸。时候要到了,神毁灭这个世界的时候,要到了。
创世纪 19-4 他们还没有躺下,所多玛城里各处的人,连老带少,都来围住那房子,
所多玛城各处的人,他们不爱那话语,却还想要认识那话语。他们想要强奸那话语。这正是这个时代的写照。那话语,通过网络,传达到了世界的各处,但同时,被世界各处的人,强行认识。他们不爱那话语,还强行认识那话语,他们是在强奸那话语。
毁灭所多玛的时候,要到了。
其实,就算是所多玛的人,他们如果真的相信所多玛要被毁灭,他们也是能撇下一切离开所多玛的。问题的关键就是,所多玛真的要被毁灭吗?谁能信呢。连罗得都迟延不走,又有谁能信呢。
但有些人还是信了。因为他们看见了弥赛亚的升天,就相信,弥赛亚很快就要再来。由此,他们能撇下一切。
这些人,就是初代教会的信徒们。他们是初代的教会,但,在表现上,更像是末代教会。变卖一切,凡物公用,完全不为以后考虑。这是初代的教会,更像是末代的教会,因为不考虑以后了。
我们的标题,正是要表达这个教会的状态,初代教会,末代教会。他们明明是初代教会,却表现的像是末代教会,完全不为以后考虑。
初代教会,变卖一切,凡物公用。这种形式,并不是彼得他们新开发的。在耶稣还没有升天的时候,那些人,就已经是这样的形式了。
耶稣还没有升天离开的时候,他收门徒,就是要求人撇下一切,成为一无所有的贫穷人,然后,跟随他作他的门徒。有一些人,天然的穷,因为神不分给他们产业。这些人,跟随耶稣更容易一些。但,富足人进神的国是难的,富足人像贫穷人一样,撇下一切,是更难的。
面对有产业的人,耶稣仍然要求撇下一切。但直接扔掉,明显是一种浪费。因此,耶稣是要求他们:变卖产业,周济穷人,然后,再来跟随自己。
关于这穷人,耶稣看着门徒说:你们贫穷人有福了。是的,这里的穷人,所指的,也包括耶稣的门徒们。因为他们也是穷人。
初代教会的形式,就这样开始了。对于没有产业的人,那就直接撇下仅有的一切加入进来就行了。而有产业的人,仍然要撇下一切,撇下的方式,就是变卖掉,周济穷人,然后,加入进来。而这个组织的成员,恰恰,都是穷人。因此,变卖一切,周济他们,然后,就成为了他们那样的贫穷人,就可以加入他们了。
这,正是初代教会的形式,变卖一切,凡物公用。变卖一切,是要周济穷人的。而恰恰,这个组织的人,都是贫穷人。因此,变卖一切,周济他们,并且,同时,自己也成为了像他们那样的贫穷人,由此,可以加入他们。这就是变卖一切,凡物公用的初代教会。这教会,正是耶稣的门徒所形成的群体。
他们之所以能这么做,正是因为,耶稣的复活升天,被众人所见证,他们以为,耶稣马上就要来。
耶稣的门徒,其中也有富人。耶稣自己也明说,虽然富足人进神的国是难的,但在神是凡事都能的。耶稣的门徒,也有富足人,神看的是内心。贫穷自然更好,更容易单单爱神。但富足人单单爱神,也是有的。比如大卫,他有金子有妻子,但他说,他的好处不在耶和华以外。这样的人,他就算拥有再多也是行的。因为,他的好处不在耶和华以外。他只以耶和华作为他的好处。
耶稣的门徒,其中也有富足人。也有很多没有变卖产业的人,作为耶稣的门徒。他们虽然没有变卖产业,但却像是大卫一样,只以耶和华作为他们的好处。他们不在意产业。而之所以没把产业变卖,我们看看我们自己也就能明白,就是说,为了以后考虑。
然而,耶稣的复活升天,让他们不用考虑以后了。举例来说,如果我们非常相信耶稣会在短期内来到,比如说,如果我们非常相信,耶稣会在9年之内来到,那么,我们就完全可以不用考虑9年以后的事情了。而当时的门徒们,虽然他们是初代的教会,却像是末代的教会一样,相信耶稣马上要再来,完全不考虑以后的未来。这样的心态,我们能从保罗身上看到一些。
哥林多前书 15-51 我如今把一件奥秘的事告诉你们,我们不是都要睡觉,乃是都要改变,
保罗就觉得,他们那个时代的人,不必都睡觉,可以在活着的期间,迎接主来。但其实,他们那个时代的人,都睡觉了。那书信里面所提及的“我们”,都睡觉了。他们错误的预估了主的再来。
在其他的使徒的身上,我们也能看到这种非常短期的预估。甚至,期限短到,他们以为,就在这时候。
使徒行传 1-6 他们聚集的时候,问耶稣说:“主啊,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?”
他们预估的期限,都非常的短,甚至,短到以为:就在这时候。
保罗在那个时候,没有等到主再来,就以为,在活着的时候,总能等到吧。因此他坚定的对当时的人说:弟兄们,我们不是都要睡觉,乃是都要改变。
初代教会,他们的心态,完全就是末代教会的心态。完全不考虑以后,完全不考虑未来。他们觉得,主的到来,就在当下,就是现在。赶紧马上,变卖一切。
有着这样的信心,或者说,能够这样相信,那就能够变卖一切产业。没分给他产业的,他可以很容易的一无所有。而分给了他产业的,在这种信心的影响下,也很容易能够变卖产业。因为没有以后了,没有未来了,那当然可以变卖一切。
别说使徒们了,就算是一个不信的人,就算是一个没有任何信仰的人,如果明确的知道末日要来,他也能变卖一切。关键的因素,仍然是:末日会来吗?
初代教会,表现的更像是末代教会,觉得末日马上要来,完全不考虑以后的未来。但慢慢的,他们就发现了,耶稣没来啊。于是,变卖产业的事情,就再也没有了。直到今天,我们也很难找到能变卖产业的人。这也能理解,因为,耶稣并没有按着人以为的来。
这就像是所多玛的毁灭没有到来一样。在很久的以前,所多玛中有些人以为,毁灭要来了。赶紧离开所多玛。于是他们撇下田产房屋离开了所多玛。但,所多玛没有毁灭。
过了一些日子,又有人以为,所多玛要毁灭了,要赶紧离开所多玛,于是,就撇下田产房屋离开所多玛。但,所多玛仍然没有毁灭。在这种情况下,撇下所多玛的田产房屋,就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。因为,毁灭并没有到来。
直到有一天,又有一个所多玛要毁灭的声音传来。谁能信呢。谁都信不了。就连义人罗得,也迟延不离开。
关键点就在于,毁灭的消息,是真的吗?使徒们以为,耶稣马上要来了。就算不能立刻来,在我们睡觉之前,他总能来吧。保罗非常坚定的相信,我们不是都要睡觉,就算主来的再晚,也总能在我们睡觉之前来吧。但,当时代的圣徒们都睡了,主还没来。
使徒行传 10-40 第三日,神叫他复活,显现出来。
第三日,神叫他复活,显现出来。耶稣的升天离开,怎么也不会超过第三日吧。死了再活,都只需要过两天就行了。升天再下来,怎么也不会超过两天吧。
彼得自己也是面对这样的困惑,主怎么还不来呢?彼得面对这样的困惑,他思考之后,给出了这样的答案,就是说,主看千年如一日。
彼得后书 3-4 “主要降临的应许在哪里呢?因为从列祖睡了以来,万物与起初创造的时候仍是一样。”
彼得后书 3-8 亲爱的弟兄啊,有一件事你们不可忘记,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,千年如一日。
面对主没有来的困惑,彼得想了想,给出了这样的一个答案:主看一日如千年,千年如一日。他们等了很久,主都没有来,其实,他们等的还是不够长久。
但如今,时候已经足够长久了。距离彼得的时代,我们又过了将近两千年。就算彼得解释说千年如一日,我们也等了将近两日了。时候已经足够长久了。
初代教会,表现的更像是末代教会。但慢慢的,他们就开始困惑了起来,末日在哪里啊,根本没有到来。于是,变卖产业的难度,直线上升,近乎于不可能。
没有产业的,自然是有福的。但,这也不是我们能选择的。神决定给人产业,或者不给人产业。这是我们无法决定的。有产业的人,变卖产业,开始困难了起来。他们想要得到那最好的福分,实在太难了。因为神给了他们产业。
神给了他们产业,他们就很难成为那最有福的人,就是,无份无业,单单以耶和华为产业的祭司们。他们只能退而求其次,像是一个普通的以色列人,通过他们的产业,供养那些没有产业的祭司们。当然了,他们也可以拒绝,就像北国以色列,在耶罗波安的带领下,拒绝供养那些无份无业的利未人。这是可以的。
并且,这是非常好的。因为神的意思是好的。总有人愿意认识这些祭司们所侍奉的神,总有人愿意认识这些祭司们所侍奉的话语,有人拒绝,才能有人得到。神的意思是好的。
如果没有末日的确信,变卖产业,就成为了几乎不可能的事情。只能是神不给产业,才能没有产业。变卖产业,是几乎不可能的。因为没有可信的末日要来。
而如果有了末日的确信,变卖产业,就成了非常容易的事情了。就算没有信仰的人,都能很容易的变卖产业。因为确信末日要来。
问题的关键点仍然是:末日真的要来吗?所多玛真的要被毁灭吗?这个世界真的要被毁灭吗?
在这关键的事情上,我们是无力的。就算是义人罗得,也是无力的,他根本无力撇下所多玛,他没有力气离开所多玛的一切。
创世纪 19-16 但罗得迟延不走。二人因为耶和华怜恤罗得,就拉着他的手和他妻子的手,并他两个女儿的手,把他们领出来,安置在城外;
罗得没有离开所多玛的力气。因为毁灭的事情,太难以置信了。而且,就算罗得离开了所多玛,也不太相信毁灭会降临。因为,他拒绝了天使的命令,选择逃到琐珥。他并不是那么相信毁灭。
创世纪 19-20 看哪,这座城又小又近,容易逃到,这不是一个小的吗?求你容我逃到那里,我的性命就得存活。”
创世纪 19-21 天使对他说:“这事我也应允你,我不倾覆你所说的这城。
罗得选择了琐珥城,这也证明着,他不是那么的相信毁灭。因为,他真的经历过毁灭之后,他的表现,和之前完全不一样。这在证明着,他之前,没有那么相信毁灭。
创世纪 19-30 罗得因为怕住在琐珥,就同他两个女儿,从琐珥上去住在山里。他和两个女儿住在一个洞里。
真的经历过毁灭之后,罗得就害怕住在琐珥了。因为那也是平原诸城之一,在原本的毁灭计划之中。只是天使同意了,不毁灭那城。
经历过毁灭之后的罗得,害怕住在琐珥。他这时候的表现,也证明了他之前选择琐珥,是因为没有完全相信毁灭。而他在所多玛迟延不走的事情,更是他对毁灭不确信的证明。这就是人的无奈。
罗得尚且如此,我们又能怎样呢。嘴上说毁灭要来,甚至,向别人传达毁灭要来,但,谁能信呢。初代教会,表现的像是末代教会,因为他们见证了耶稣的复活升天,那么,再来的预期,就是短期之内。
然而,那时候,他没有来。人们一次又一次的以为他要来,他都没有来。谁还能相信他会来呢?一次又一次的预言末日,末日都没有到来,谁还能相信末日要到来呢?如果我们今天告诉别人,这个世界要毁灭了,赶紧撇下一切,谁能相信呢?甚至,连我们自己,都难以相信。
初代教会,才是真正的末代教会。而末代的教会,完全没有末代的感觉。这是让人感慨的事情,明明更应该有末代教会的感觉才对,但偏偏,比初代的教会,更加考虑以后,更加考虑未来。
末代的教会,没有未来。因为末日即将到来。但可惜的是,一次次的末日预言没有成就,完全摧毁了我们对末日的期待。我们不敢相信末日会来,我们不敢相信世界毁灭。
但这是能理解的。因为,就连义人罗得,都没能完全相信所多玛的毁灭。这是能理解的。
天使的主动,把罗得拉出了所多玛。而所多玛众人对罗得的轻贱,帮助罗得不留恋所多玛。罗得很想被所多玛的人接纳,甚至,他称呼所多玛的人为“众弟兄”,他非常讨好所多玛人,渴望着融入他们。
虽然在罗得眼里,所多玛人是他的众弟兄,但在所多玛人的眼里,罗得不过是一个寄居的而已。罗得就算千般讨好所多玛人,但只要有一点点的不顺从所多玛人的心意,所多玛人就要害罗得更甚。在所多玛人的眼里,罗得不过是一个寄居的而已,算个什么东西。他们想怎样害他,就怎样害他。这样的所多玛,是一个让罗得不留恋的所多玛。
这样的世界,才能让我们不留恋。一个善待我们的世界,我们怎么可能不留恋呢。但,就算我们千般讨好这个世界,这个世界却仍然随意的轻贱我们,恶待我们,那时,我们才能不留恋这个世界。世界要恨我们,世界也必须恨我们。
约翰福音 15-19 你们若属世界,世界必爱属自己的;只因你们不属世界,乃是我从世界中拣选了你们,所以世界就恨你们。
我们不属世界,就算我们千般讨好这个世界,在这个世界,我们也只不过是一个寄居的而已。算个什么东西。这个世界恨我们,轻贱我们。
但,这正是出于神的好意。也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不留恋这个世界。他既然从世界中拣选了我们,就必要让我们不留恋世界。所以,世界就恨我们。
世界恨我们,也是出于神的好意。神的意思是好的。在这个世界遭受到任何的苦难,都不要以为委屈,那是神的好意。这一切都正好。
就像神的祭司在这个世界不可有产业一样,不要委屈,反而要庆幸,那正是出于神的好意。神的意思是好的。这一切都正好。
我们的神,他的意思总是好的。他所作的一切,都正好,都甚好。因为,他是好。他是唯一的好。阿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