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类
耶稣啊的历史

S165.从妥协的信仰到不妥协的信仰

S165.从妥协的信仰到不妥协的信仰

平安,我们继续我们的救恩的历史,救恩的历史,就是耶稣的历史,耶稣的名就是,יהוה 是救恩。他是我们的救恩。
在上一篇的内容中,我们讨论了“只适用于以色列人的圣经”。在本质上,圣经,只适用于以色列人。而这以色列人一词所指的,甚至,不是肉体的以色列人,而是,心灵上的以色列人,真正的以色列人。因此,这圣经,甚至于,在以色列人中,也常常,不能适用。

这圣经,只适用于真以色列人的社会。那么,在肉体的以色列人社会,以及,在外邦人社会,这圣经,是如何被他们接受的呢?答案就是:妥协。
在之前我们讨论过中国的基督教信仰,我们发现了,很多人的信仰,在本质上,他们所信的,只是孔子的思想,孔子的灵,然后,包上了一个外皮,称为“耶稣”。在本质上,他们所信的灵,只是孔子的思想,仅此而已。

为什么他们信着孔子的思想,却能信耶稣呢?这就是传道人的妥协了。众所周知,所有的宗教信仰,都有一些共同的地方。而中国传统的儒教,恰恰,和基督教的很多思想,非常像。因此,外国传道人在一开始进入中国传道的时候,所打着的口号,就是,补充儒教。也就是说:基督教一开始传进来,其口号,就是,补充儒教的思想。
直白的说就是:我们不是来敌对你们的,我们是来补充你们的儒教思想的。于是,基督教在中国,得以传播了开来。

直到现在,我们仍然,能看到这种妥协。比如,在那些向国家妥协的教会之中,我们就能听到,他们讲耶稣的话语,他们也讲孔子的话语。因为很多地方也确实很像。
现代的妥协,和以前的妥协,在目的上,没有什么两样。就是为了能够被更多人接受,让这宗教,能够被更多的人接触到。并且说实话,我们也从中受益了。因为,他们若不妥协,这宗教就难以传播,我们也就不可能接触的到。但,为何我们却不愿意妥协了呢?因为,他们妥协的目的,正是为了,让我们不妥协。

我们今天要讨论的,是“从妥协的信仰,到不妥协的信仰”。信仰之所以妥协,正是为了,以后的不妥协。妥协,是为了传播开来。但,如果妥协的目的已经达到了,已经传播开来了,众人已经得知了耶稣的名了,那为什么还要妥协呢?没有任何理由了。之所以妥协,就是为了能够广泛的传播开来,然后,有人能够不妥协。
那样的不妥协的人,为什么不能是我们呢?他们之所以妥协,正是为了让我们,能够不妥协。

信仰的妥协,在外邦人中,广泛的存在。在以色列人中,也广泛的存在。比如,亚伦为百姓造金牛犊,这就是一种信仰的妥协。亚伦传播神的话语,但,亚伦也接受百姓原本的思想。这就是亚伦的妥协。于是,才能带出来以色列人。

出埃及记 32-4 亚伦从他们手里接过来,铸了一只牛犊,用雕刻的器具作成。他们就说:“以色列啊,这是领你出埃及地的神。”
出埃及记 32-5 亚伦看见,就在牛犊面前筑坛,且宣告说:“明日要向耶和华守节。”

亚伦的妥协,在这两节经文中,展现的淋漓尽致。首先,亚伦接受他们的思想。他们觉得他们的神是一只金牛犊。亚伦接受他们的思想,就为他们造了一只金牛犊。然后,亚伦再提出自己的思想,宣告说:明日要向耶和华守节。
这就是亚伦的妥协,接受他们的思想,然后,再向他们传播自己的思想。

那么,这样的妥协,有必要吗?非常有必要。这样妥协的亚伦,对于把以色列人从埃及地带出来的事情,非常重要。重要到,神亲自,为摩西,搭配了亚伦。
神差遣摩西去把以色列人带出来的时候,摩西不愿意去。摩西说,他是拙口笨舌的。他不愿意去。然后,神为摩西搭配了能言善辩的亚伦。这样,摩西才愿意去,并且,真的把以色列人带出来了。

能言善辩,更通俗的理解就是:善于妥协。“啊,我接受你的这思想,那么,你也得需要接受我的这思想。”亚伦就是以这样的方式,与以色列百姓打交道。也只有这样,才能让以色列人,愿意听从他,跟随他,离开埃及。
而摩西呢?他不善于妥协。“我不管你什么思想,不要和我说你的思想,你必须接受我的思想。这样才行。”面对这样的摩西,谁能愿意和他走呢。但,还好,神为他安排了亚伦。虽然摩西不接受百姓的金牛犊思想,但,亚伦能接受。然后,在接受他们的思想之后,再向他们传播自己的思想。

来中国传道的人,在一开始,正是这样的方式。他们不是否认中国人的思想,而是接受中国人的思想,并且,甚至说,自己所传的,只是对他们原本的儒教的补充。从而,让他们更容易接受这信仰。
这妥协是极其必要的一个过程。但,这只是一个过程而已。我们最终的目的地,是不妥协。并且,前人为什么要妥协?不正是为了让我们能够不妥协吗?是的,他们之所以妥协,正是为了让我们能够不妥协。

我们曾经讨论过那些上一代出埃及的人,他们已经没有改变的可能。他们的思想,已经是根深蒂固的外邦人思想,不可能再改变什么。但,他们的下一代,有着改变的希望。他们的下一代,可以不妥协的信仰。
在可拉的下一代身上,我们看到了这种不妥协的信仰。可拉,作为摩西和亚伦的兄弟,他们在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事情上,作用非常巨大。虽然没有明确的记录,但,我们都能看到,可拉,能聚集起来全会众。

民数记 16-41 第二天,以色列全会众都向摩西、亚伦发怨言,说:“你们杀了耶和华的百姓了。”

可拉带领着全会众,甚至,包括,带领着利未的子孙,一起背叛摩西亚伦。于是,当摩西亚伦把可拉和他的同党杀了之后,全会众,都向摩西亚伦发怨言。因为这可拉,正是,能聚集起来全会众的人。
可拉的作用到底有多么大,没有为我们记录下来。我们也能理解,因为,他们是背叛的人,对他们不需要太多的记录。但,我们仍然,能看到,可拉的巨大作用。

出埃及记 4-29 摩西、亚伦就去招聚以色列的众长老。

神打发摩西去的时候,他是怎么和以色列人打交道,把以色列人带出来呢?就是,招聚他们的众长老,然后,把这消息,传达下去。于是,摩西亚伦,就去招聚以色列的众长老。
在招聚的事情上,可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。这作用的巨大之处,没有为我们记录,但,却为我们记录了可拉的一个儿子,通过他的名字,为我们记录了可拉的巨大的功劳。

出埃及记 6-24 可拉的儿子是亚惜、以利加拿、亚比亚撒;这是可拉的各家。

可拉有一个儿子,叫作,亚比亚撒,直白的翻译过来就是:我的父亲招聚了。摩西亚伦,需要招聚以色列人,谁去做这工作?谁去和以色列人打交道?可拉的儿子亚比亚撒,其名字就在说:啊,我的父亲招聚了。这就是可拉,招聚众人的人。
我们都知道有个词叫作“可拉一党”。为什么没有摩西一党呢?摩西和谁一党呢?和亚伦吗?亚伦也去和百姓一同造金牛犊去了啊。摩西没有一党。摩西不善于和人打交道。摩西不善于妥协。

亚伦是善于妥协的,是善于和人打交道的。而可拉,在招聚人的事情上,也非常有能力。他能招聚人跟随他。甚至,他的能力,更大于亚伦的能力。亚伦能言善辩吗?亚伦能让人跟随吗?而可拉,更能让人跟随。

民数记 16-1 利未的曾孙、哥辖的孙子、以斯哈的儿子可拉,和流便子孙中以利押的儿子大坍、亚比兰,与比勒的儿子安,
民数记 16-2 并以色列会中的二百五十个首领,就是有名望选入会中的人,在摩西面前一同起来,

可拉作为利未支派的家长之一,能带领着利未的子孙一起反抗。然而,不仅于此。他甚至,能带领着更多的人,包括,以色列会中的二百五十个首领,一起对抗摩西。谁的人更多呢?摩西亚伦吗?他们就两个人。
而可拉一党的人,值得被计算数字的首领级别的人,就有254个人。更何况那些跟随他们的普通人呢。

从这样的事情中,我们甚至可以猜测摩西亚伦是怎样招聚以色列众人的。因为,就算亚伦善于妥协,也并没有那么多人跟随亚伦。反而,全会众是愿意跟随可拉一党。可拉,和摩西亚伦是兄弟,亚伦比摩西善于妥协,而可拉,甚至比亚伦,更善于妥协。
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到,他们是怎样招聚以色列众人的。就是,摩西向亚伦传达这信息,而亚伦,与可拉合作,借着可拉的人脉,招聚起了以色列众人。于是,可拉甚至有个儿子名字叫作“亚比亚撒”,我的父亲招聚了。是的,可拉,功劳巨大。

可拉的功劳巨大。所以,凭什么是摩西亚伦当领导呢?对啊。凭什么呢。所以,可拉带领着众人,起来对抗摩西亚伦。
只是,在那个时候,神的作为非常明显。神就直接显明了出来,告诉了众人,他所选择的是摩西亚伦。

然而,神这样直接告诉众人他的选择,这样的事情多吗?并不多。很多时候,很多的摩西亚伦,就这样,被起来攻击他们的可拉一党人,杀害了。
比如,耶稣。作为与摩西很像的人,他就被以色列众人杀害了。并且,神没有显现出来,没有告诉以色列众人,他选择的是耶稣。在很多时候,神并不向人表明他的态度。

马太福音 27-41 祭司长和文士并长老也是这样戏弄他,说:
马太福音 27-42 “他救了别人,不能救自己。他是以色列的王,现在可以从十字架上下来,我们就信他。
马太福音 27-43 他倚靠神,神若喜悦他,现在可以救他,因为他曾说:‘我是神的儿子。’”

像摩西的那一位,和摩西遭受到了同样的攻击。就是,几乎全会众的人,都攻击他。然而,神却并没有总是显明出来他的选择。在更多的时候,他一点也不表明态度。以至于,那位像摩西的人,在这攻击之中,被杀害了。
曾经的摩西亚伦,他们被攻击的时候,神真的,从天上显明出来,向众人表明,他选择的,就是摩西亚伦。但,在耶稣的身上,神没有这样表明。攻击耶稣的人说:神若喜悦他,现在可以救他。但,神并没有表明他对耶稣的喜悦。

在更多的时候,神不表明他的态度。也就是说:他所喜悦的人,他所选择的人,被杀害了,也就被杀害了。他并不拯救。有很多的先知,他们被杀害,神都没有拯救。
所以,在摩西亚伦的时候,摩西亚伦要被杀害了,神却拯救了,并且,表明了摩西亚伦是自己所选择的人,确定了摩西亚伦的领导地位。这样的事情,反而太稀少了。我们可以理解为,一个必要的过程。就像妥协一样,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。直到,神的信息,传播开来。那时,这样的过程,就完成了,这样的事情,就没必要了。

可拉这样的人,是必要的过程。信仰的妥协,是一个必要的过程。直到,不必要了为止。那么,神是过河拆桥吗?神是卸磨杀驴吗?他要用的时候,就用一下,他不用了,不喜欢,就不要了。神是这样做的吗?
当然是这样做的。谁不是这样做的呢。必要用的时候,就用一下。不用了,那自然,不必要了。

以赛亚书 10-5 亚述是我怒气的棍,手中拿我恼恨的杖。

以赛亚书 10-12 主在锡安山和耶路撒冷成就他一切工作的时候,主说:“我必罚亚述王自大的心和他高傲眼目的荣耀。”

他要用的时候,他就用一下。直到,他成就了他一切的工作,他就不用了,不要了。甚至,他要惩罚。要消灭。这就是我们的神。他就是这样的。
而他所造出来的我们,又有谁不是这样的呢?我们吃饭,我们要用到那些食物。然后,我们用完了,我们获得了我们需要的营养,我们获得了我们需要的能量,然后,我们就把曾经的食物,都给排出去了,不要了。谁不是这样的呢。

我们都是这样,像造我们的神一样。在要用的时候,就用一下。不用了,完成了我们的目的了,那就不要了。
可拉,正是这样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。在要用的时候,极其重要。要用他招聚人的能力,把人招聚起来。直到,招聚起来之后,那确实,都招聚起来了,招聚人的可拉,就没必要了。继续保留着,反而是一个大麻烦,因为,他再次招聚人,就不再是带领人出埃及了,反而,是要带领人,回埃及。

然而,那样的使用过程,是必要的。对可拉的使用,是一个必要的过程。因为,他能招聚众人。直到,招聚了众人,带出了埃及,那就不再需要了。已经带出了埃及了,再招聚众人干什么呢?带领回埃及吗?当然不能这样。
信仰的妥协,也是一个必要的过程。如果不妥协,如果我们不接受别人的思想,别人为什么要接受我们的思想呢?妥协的过程,是必要的,为了让那信仰,传播开来。这样,后来的人中,才有可能,产生出一些不妥协的信仰。

如果信仰在一开始就不妥协,那么,就无法传播开来,后来的人,也不可能产生不妥协的信仰。因为,他们连这份信仰都接触不到。
为了让人们能够产生不妥协的信仰,首要的任务,就是,让这信仰传播开来。别管怎样,让这信仰传播开来就行了。拜金牛犊也罢,拜孔子也行,拜祖先也可以,只要相信神就行。只要能把这信仰,传播开来,就行。

传播开来之后,就可以有人去不妥协的信仰这位神。因为,已经传播开来了,没必要妥协了。妥协的任务只有一个, 就是为了更容易的传播这信仰。已经传播开来了,完全没有必要妥协了。
并且,妥协,作为一个信仰传播的过程,这过程是妥协,但这目的地,却是不妥协。最终,我们要拥有一份不妥协的信仰,与我们的前人,不一样。

可拉的后裔,与可拉,不一样。可拉一党人起来攻击摩西亚伦,但可拉的后裔,却不是他们父亲的一党。可拉一党的人有很多,但,可拉的后裔,却不是可拉的一党。这真是奇妙。可拉能招聚很多人,包括250个首领,加入他的一党,但,可拉的后裔,却不加入可拉的一党。
可拉给他儿子取名为亚比亚撒,我的父亲招聚了。可拉借着他儿子的名,彰显他的荣耀。但,可拉的儿子,却不加入他的一党。可拉的儿子,不与可拉同党。

民数记 26-10 地便开口吞了他们,和可拉、可拉的党类一同死亡。那时火烧灭了二百五十个人,他们就作了警戒。
民数记 26-11 然而可拉的众子没有死亡。

可拉的一党,都死掉了。但,可拉的众子,没有死亡。可拉的众子,不与可拉一党。可拉已经没有改变的希望,但,可拉的下一代,拥有着改变的希望。
生养众多的目的,正是在此。虽然他们已经没有希望了,但,在他们的下一代身上,满有希望。虽然可拉与他同党的人,都已经没有希望了,但,在他们的下一代身上,有着希望。他们的下一代,和他们不一样。

只是,这仍然,是少的。天国的门是窄的,路是小的。愿意为了天国而改变的人,终究,是少的。
有改变的希望,不代表,都能改变。就像,每个孩子都有长成2米高的希望,但,有希望,仅仅是有希望而已。终究,那样的人,是少的。

从妥协的信仰,改变为不妥协的信仰,在他们的下一代身上,有这希望。但,也仅仅,是有希望而已。终究,那样的人,是少的。
把希望,当成必然,这是一种错觉。有希望,仅仅代表,有希望,仅此而已。最终能够成就的希望,仍然,是少数的。

召来的人多,选上的人,却少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他召来的人,都有选上的希望。他既然召来了,那肯定有选上的希望,这是肯定的。
但终究,选上的人,是少数的。大多数的人,仍然,跟随着他们的上一代的信仰,就是,曾经的混合的信仰。那也是能够广泛传播的信仰,能够被众多人接受的信仰。

这妥协的信仰,其目的,正是为了能够产生不妥协的信仰。这广泛传播的信仰,其目的,正是为了少数人之间传播的信仰。这被众多人接受的信仰,其目的,正是为了少数人接受的信仰。
召来的人多,其目的,就是为了那选上的,人少。

选上的人少,他为什么要召来那么多人呢?因为,不召来那么多人,就不可能会有那选上的少数人。
就像,不广泛的传播那妥协的信仰,就不可能产生少数的不妥协的信仰。

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,我们吃饭拉屎。我们吃了那么多,几乎都拉了出来。我们所要的,非常少。我们所要的那么少,为什么要吃那么多呢?
因为,不吃那么多,就得不到所要的那么少。

妥协的信仰,是极其必要的过程。没有这个过程,就不可能产生后来的不妥协的信仰。
但,这过程,终究,只是一个过程。其目的地,就是,广泛传播之后,在其中,产生少数的不妥协的信仰。我们终究,要从妥协的信仰,走向不妥协的信仰。

妥协的信仰是说:我接受你的思想,那么,你也试着理解我的思想。
但,不妥协的信仰是说:我不管你什么思想。不要和我说你的信仰,我只需要你接受我的信仰。就是这样。这能让人接受吗?会有人能接受的。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。也会有人能接受的。

至于,那让人更容易接受的信仰,那太多了,已经广泛传播了。想要那样的思想,去听就行了。想要那样的信仰,去接受就行了。已经广泛传播了。
但,我们可以不妥协的信仰。我们没有必要再妥协。因为,那妥协的信仰,其目的,正是为了产生不妥协的信仰。我们不再妥协。

然而,这不在乎我们。可拉的后裔,却不加入可拉的一党,这是可拉的后裔,他们天生叛逆吗?并不是。而是因为,主 יהוה 拣选了他们,作为自己的虔诚人。于是,他们只能那样。
终究,我们的一切,包括我们的思想怎样,都全在乎神。好像是我们选择了神,但其实,神,先选择了我们,然后,我们才能选择神。

约翰福音 6-65 耶稣又说:“所以我对你们说过,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赐,没有人能到我这里来。”

好像是门徒们选择了耶稣。但其实,父神的恩赐临到了那些人身上,于是,那些人,才能选择耶稣。
神的旨意,成就在人的心意之上。按我们看,是人的心意决定了这一切。是人的心意,决定他们跟随还是不跟随耶稣。但在实际上呢?神的旨意让他们跟随耶稣,于是,他们的心意,就去跟随耶稣。

终究,我们的心意,服在神的旨意之下。我们的心意怎样,全在乎,神的旨意怎样。
妥协的信仰也罢,不妥协的信仰也罢,这看似,好像全是人的心意决定怎样,但,这其实,全在乎,神的旨意怎样。

我们终究,只是被造物。我们的心思,我们的思想,我们的模样,并不在我们自己的手里。我们都是被动的。
神要怎样,就怎样。他召来的人多,他愿意那样。他选上的人少,他愿意那样。他愿意怎样,就怎样。唯有他,是神。阿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