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类
耶稣啊的历史

S223.前辈说话的艺术

S223.前辈说话的艺术

平安,我们继续我们的救恩的历史,救恩的历史,就是耶稣的历史,耶稣的名就是,יהוה 是救恩。他是我们的救恩。
在上一篇的内容中,我们讨论了关于不结婚的事情,到底是自私呢?还是明智呢?对于大部分的女性来说,无疑,这是明智的。因为,软弱的器皿,天天和另一个石头相碰,只能受伤。甚至,破碎。如果我们是弱者,那么,直接避开那些强者,才是明智的。至于,指望强者帮助我们,还是别妄想了。去追求神去吧。

对于男性来说,婚姻的苦难,同样,来自于女性的软弱。因为那是软弱的器皿,所以,需要大量的心思来照顾。不然的话,器皿就要受伤了,甚至,就要破碎了。那在神面前,就有罪了。

玛拉基书 2-13 你们又行了一件这样的事,使前妻叹息哭泣的眼泪遮盖耶和华的坛,以致耶和华不再看顾那供物,也不乐意从你们手中收纳。

伤害到软弱的器皿,最大的问题,倒不是来自于软弱的器皿。软弱的器皿能把人怎样呢。但,他叹息哭泣的眼泪,遮盖神的坛,以至于,神不喜悦人向他献上的供物。
当然了,祷告更是不可能被神悦纳的。这是最大的问题。因此,劝你们有妻子的,要精心照顾你们的妻子。免得神不悦纳你们的供物,免得神厌恶你们的祷告。

但,这份精心照顾,真的是需要精心。要牺牲很多很多。所以,如果不愿意牺牲,如果不愿意受婚姻的苦难,那就不要结婚。结婚是苦难,是牺牲,不愿意的,真的,可以不结婚的。保罗劝你们,免这苦难。
不愿意牺牲,不愿意受苦难,才是正常的。除非,回报太丰厚了。比如,男人见到一个特别漂亮的女人,和对方呆一起就觉得太幸福了,那这份回报,就足够丰厚了。以至于,让男人愿意牺牲很多很多。女人也同样,比如,见到一个非常优秀的男人,那么,也是愿意牺牲自己的。因为回报足够丰厚。

足够的回报,让男人女人都乐意承受婚姻的苦难。是很苦难,但,从对方那里得到的回报丰厚啊。所以人们情愿。
然而,我们有更丰厚的回报,就是,神给我们的回报。我们的心,我们要精心对待的,是我们的神。我们要昼夜思想的,不是某个男人,不是某个女人,而是,我们的神。我们不必考虑任何人的喜悦,我们只要考虑神的喜悦,这就足够了。我们不必讨好某个男人或是讨好某个女人。我们只需要讨好神。阿门。

在将近两千年前,我们的使徒保罗,就能教导我们,婚姻是苦难,劝我们避开这苦难。这是多么实在的人啊。众人都疯狂的冲向婚姻,但我们的使徒保罗,却看到了婚姻的苦难,劝人们免这苦难。并且,他自己,是以身作则免了婚姻的苦难。他的生活已经够苦了,再加上婚姻的苦难,那就不用活了。
我们的前辈,他说的话,非常的有哲理。并且,非常的有技术,堪称艺术。在向外邦人传教的过程中,面对和外邦人的文化冲突,他说的话,实在非常有技术。那就是他说话的艺术。我们可以看一个例子,关于祭拜偶像的肉的例子。

哥林多前书 8-8 其实食物不能叫神看中我们,因为我们不吃也无损,吃也无益。

在外邦人中,因为都是拜偶像的,所以,有祭拜偶像的肉,可以在祭拜过偶像之后,给人吃。毕竟,大家都知道,偶像虽然有嘴,但都是假的。因此,虽然那些祭品摆在偶像面前一段时间,最终也都是人吃的。
那么,吃这些食物,是可以的吗?能说不可以吗?外邦人之所以是外邦人,正是因为,都拜偶像。所以,如果不可以,那个时代的信徒,就几乎不可以吃肉了。这问题太严重了。能说不可以吃肉吗。当然不能。那会成为福音的巨大阻碍。接受福音,还不准吃肉了?这谁愿意信。

因此,保罗反复的强调,可以吃,但,也可以不吃。这意思是什么呢?还是让人们别吃。但,不能说不可以吃。这是不能说的。
或许我们还记得福音传向外邦的时候,是怎样处理律法的。是的,就是,不可以难为外邦人。不要提那些律法,别难为外邦人。

使徒行传 15-19 “所以据我的意见,不可难为那归服神的外邦人,

向外邦人传道,一个核心的要求就是:别难为外邦人。让外邦人最容易的相信就行了。别提什么条件,别难为人。
尤其是在那个时代,如果让归服神的外邦人不可以吃祭偶像的物,那就等于是让他们不可以吃肉了。外邦人的环境,就是那样。这简直太难为人了。

因此,保罗反复的强调,可以吃,可以不吃。那算什么呢。小事。可以吃,可以不吃。食物而已,问题不大。
哥林多前书 8-8 其实食物不能叫神看中我们,因为我们不吃也无损,吃也无益。

但,就在这样的反复强调中,我们还是隐约的发现了,保罗的观点。虽然他反复的强调,吃也行,不吃也行。但,他的倾向,还是,劝人别吃。
他说,因为我们不吃也无损,吃也无益。这句话,乍一听起来,好像是在说,吃也可以,不吃也可以。但,我们仔细的分析,就能发现,这句话,就是在让人不要吃。

不吃也无损。不吃又何妨呢。吃也无益。你吃他干什么呢。
但,保罗没有这样说。保罗没说后半句,保罗只是说:不吃也无损,吃也无益。让人听起来,好像就是说,可以吃,也可以不吃。因为,保罗绝对不可以禁止人吃。那样实在太难为人了。

前辈的说话方式,就是这么充满艺术。在他的长篇大论中,我们看不到任何一句禁止人吃的句子。但,他通篇的内容,都是在劝人们,不要吃。
这充满艺术的说话方式,也是一种无奈。最简单直白的,一句话可以表达的事情,他需要长篇大论,非常委婉的,劝人别吃。直接说不可以吃,不就行了吗?那怎么行呢。不行的。一定要长篇大论,反复的强调,可吃,可不吃。然后,在通篇的内容中,充满了含蓄的,让人别吃的事情。

这说话的艺术,是一种无奈的妥协。可以简单用一句话表明的事情,不能够用一句话表明传达。因为,太生硬了,让人难以接受。
我们再看前辈们说的另一句话:不可难为那归服神的外邦人。多好。不可难为他们。

犹太人向外邦人传道,最难的事情,就是,犹太人想让外邦人遵守犹太人的律法。这非常非常难。因为,外邦人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环境摆在那里。不可能按照犹太人的方式来生活,来信仰。很难的。
所以,福音传向外邦人,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:不可难为归服神的外邦人。让他们归服神就行了,信神就行了,别提这提那的难为人。这样说出来的话,是多么好听的话啊。

但,在这句非常好听的话语之中,我们听到了难听的事情。也就是说:因为我们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环境的限制,他不难为我们而已。他只是不难为我们而已。
这多难听啊。我们嫁给他,他不要求我们任何事情,他说:我不难为你。这很宽容。但,在这句话之中,我们也读到了羞辱。他只是不难为我们而已。

凭什么。凭什么不难为我。看不起我是吗。觉得那些对我太难了是吗。
还真是的。确实很难。因此,我们感谢神。他怜悯了我们。他不难为我们。

他说话多有艺术啊。在他的许可之中,我们读到了禁止。在他的宽容之中,我们读到了困难。
因为,他实在不能直接禁止。他实在,不能让我们面对困难。万一我们就跑了呢。毕竟,我们是外邦人。

以色列人是他跑不掉的人。以色列人就算逃到天涯海角,他也要找回他们。因此,他对以色列人,想怎样要求,就怎样要求。以色列人,是他跑不掉的人。
但,外邦人,直接就不是他的人。跟他无关的人。那能难为外邦人吗。如果外邦人觉得难,就直接放弃了。再见了。这样,他就失去外邦人了。

他为什么一定要得到外邦人呢?其实,从他的话语上来说,仍然,是为了他的以色列人。

罗马书 10-19 我再说,以色列人不知道吗?先有摩西说:“我要用那不成子民的,惹动你们的愤恨;我要用那无知的民,触动你们的怒气。”

向外邦人传道的保罗,在这里引用摩西的话,说到,为什么神要拣选外邦人。就是为了惹动以色列人的愤恨,触动以色列人的怒气。
那么,他为什么要让以色列人嫉妒愤恨呢?这句话引用自摩西的书,我们需要查看完整的句子,来看一看,他为什么,要拣选外邦人,从而,要让以色列人嫉妒愤恨。在摩西的书中,有这完整的逻辑。

申命记 32-21 他们以那不算为神的触动我的愤恨;以虚无的神惹了我的怒气。我也要以那不成子民的触动他们的愤恨;以愚昧的国民惹了他们的怒气。

以色列人用那不算为神的,触动神的愤恨。因此,神就用那不算为子民的,触动他们的愤恨。
以色列人找别神,神就找别人。真好。我们的机会,就在此产生了。

在这里的愤恨一词,也可以直白的翻译为嫉妒,嫉恨。以色列人拜别的东西,触动了神的嫉妒。神就找别的百姓,触动以色列人的嫉妒。
这套路很常见。也是我们能理解的。并且,在这之中,我们得到了好处。因为,神拣选了我们。不成子民的,愚昧的国民。

这说话,多么的直白啊。这也是我们所喜欢的说话方式。直白。直接了当。不用长篇大论,含蓄委婉。直接的说,省心省事。
长篇大论,含蓄委婉,我们还要从中猜测他到底要说什么。这实在有点费劲。直接的说话,省大家的心思,也省大家的时间。

但不得不承认,委婉的说话方式,让人容易接受。人自己接受之后,自己再从那长篇大论中,觉察到要表达的意思,那时候,就不会受到太强烈的冲击。
比如,在外邦人接受福音的事情上,如果一开始,保罗就让那些归服神的外邦人,不可吃那些外邦社会中的祭偶像之物,那么,外邦人,是很难很难归服神的。如果外邦人归服了神,那就几乎没法在外邦社会中生活了。

我们的前辈保罗,在对外邦人传道的事情上,说话并不直白,非常委婉。在这一点上,和摩西稍微不一样。摩西说话非常直接,让人很多时候难以接受。因为摩西不是能言善辩的人。
如果摩西也充满了说话的艺术,那摩西五经的厚度,恐怕就要翻上好几十倍了。因为,一句不让外邦人吃祭偶像之物的话,保罗用了足足两章的内容来表达。就像,一块饼干,为了让人们能吃下去,足足泡了两大盆的水。但没办法,只能这样。

能言善辩,都是无奈。因为要让人们接受,不能直接的表达。就算摩西直接的说话,就算摩西不能言善辩,也是得需要能言善辩的亚伦来传达。那直接的说话,人们接受不了的。太直接了。
就像我们说人丑,说人穷一样,如果直接和别人说,别人不打我们就不错了,还接受我们,怎么可能。但,如果把这一句话,委婉的用一大篇文章来表达,不断的,反复的强调,外在的东西不重要,关键是心灵。那就容易接受多了。

只是,我们一定要别人接受我们吗?在一开始,需要。因为,一开始,人数不够。需要大量的人接受。
召来的人必须得多,那么,必须得让人们接受。在一开始,一定要让别人能接受。

直到,人数足够多了,那不仅不需要别人接受了,甚至,要拒绝掉一些已经接受的人。就是这样的过程。
先数量,再质量。都是这样。不管怎样,数量首先要多起来。别管什么质量,没到谈论质量的时候呢。直到,数量满足的时候到了,那时候,曾经的无条件的加数量的事情,就结束了。

我们可以作一个比喻,比如,我们有一片新地方,需要有人去住进去。但,本来条件很好的人,他干嘛要搬家呢?他在原来的地方住的好好的,干嘛要费劲的搬家呢。并且那样会让他损失掉在原来的地方所积攒的一切东西。费劲,又损失极大。他不愿意。
但,我们需要有人住进去那个新地方啊。怎么办呢?不要提什么条件,都来都来。不要难为想过来的人,都让来。甚至,可以给一些好处,吸引人过来。目的就是要让那新地方的人数多起来。

直到,人数差不多了。那时候,就不用吸引人过来了,那地方的人数已经足够多了。并且,因为人数足够多了,他甚至,开始从那新地方,挑剔人了,把那些他不喜欢的,给赶出去了。
从这个角度来说,他挺无情的。他自己召过来的人,他又给赶出去。挺无情的。

先数量,再质量,都是这样。数量都没多起来,就谈论质量,这是不合适的,甚至,是没有资格的。
直到,数量多起来了,那时候,就是挑剔的时候了。他召来的,又给赶出去。他得到的,又给扔掉丢弃。因为,他挑剔的时候到了。

按照保罗的传福音标准,现在就是那个时候了。

罗马书 15-20 我立了志向,不在基督的名被称过的地方传福音,免得建造在别人的根基上。

向外邦人传道的保罗,有一个传福音的标准,就是,不在基督的名被称为的地方传福音。也就是说,如果有一个地方,基督的名已经被称过了,那保罗是不会去那里传福音的。
如果有一天,信息传播极其发达,以至于,几乎所有的地方都听过基督的名了。那么,保罗也都没法去哪里传福音了,召人的时候就结束了。于是,就转而成为挑剔人的时候了。这是一个得罪人的事情。

但没办法。委婉的时代已经过了。那些人可以说是受到了欺骗。因为,他们被召过来的时候,什么条件都没有。但召过来之后,开始要求一些条件了。不满足要求,就把对方扔回去了。
但,也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欺骗。对方只是回到他原本的地方而已。那有什么呢。他原本就在那个地方。

并且,这份拒绝,不会有任何的形象,拒绝人。只有那话语本身,拒绝人。
因为,那话语摆在那里,作为法则。让人们,自己接受不了那新地方。自己回到原地。

虽然前辈说话非常委婉,但,人们觉悟到他到底要说什么的时候,仍然,要做出选择。是继续跟随,还是,转离,回到原地。
看哪,没有任何的形象拒绝人。只有那话语本身,拒绝人。真好。人自己拒绝接受那话语。

我们的神,他是所有肉体的灵的神。我们怎样,全在乎我们的灵怎样。我们的灵怎样,全在乎,他的灵怎样。
他决定我们的心灵,他决定我们的行动。我们的一切所有,全在乎他。只有他。阿门。